发布时间:2025-04-24 点此:443次
文博时空 作者 董译夫等 六合广阔,江河悠长,这是万里神州的壮哉容貌;涓滴成海,长波浩荡,这是中华文明的气韵篇章。揭开一层层泥土,在遗址和文物的细节处,找寻中华先民来过的痕迹;翻开一页页记载,在古籍与人物的故事里,探查文明印记的片羽吉光。
前史长河的碎片被逐一捡起,勾勒出泱泱华夏五千年的文明轨道。一层薄薄的玻璃,褶存了百年滚烫年月;一道淡淡的柔光,包裹着万千文物容貌。它们沉默不语,它们也无需多言。或许摆设的并不是文物,而是咱们长远的回忆。
文物是前史的代名词,是曩昔的见证者,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一段前史,每一件文物都叙说着一段故事,每一件文物都有它的用处和主人。因此,前史详细可感,文物温暖可亲。让咱们怠慢脚步,摆开前史的帷幕,探寻195件制止出境展览文物反面的故事。
铜器:1-43
01
后母戊铜鼎
商 我国国家博物馆
商后期(约前 14 世纪至前 11 世纪),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即商王武丁之妻)铸鼎,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此鼎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司”读“祀”,“母戊”是商王文丁之母的庙号,鼎是文丁为祭祀母亲所铸;另一说为“司”意为“后”,标明墓主生前乃商王之“后”。
1939 年,商后母戊鼎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音讯被日军得悉,乡民忧虑被日军发现,从头埋入地下。1946 年 6 月,后母戊鼎被从头挖出,运送南京并拨交中心博物院筹备处保存。1959 年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国家博物馆。
1976 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开掘出“后母辛鼎”,对比发现后母辛鼎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风格均和商后母戊鼎共同,而前史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一个王后,专家由此判定出土后母戊鼎的墓的主人也是武丁之妻。商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这样反推,“司”应当是“后”的意思,所以上个世纪 70 年代由“司母戊”改称“后母戊”。
02
利簋
西周 我国国家博物馆
约公元前 1046 年,武王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征伐暴君纣王操控下的商朝,是为“牧野之战”。商军溃败之后,身为“有司”(其时我国古代的官职)的“利”得到周武王恩赐给他的青铜,并铸造了一件铜簋,作为永世的留念。因为这件青铜簋是利所铸造,所以人们就称它为利簋。
利簋铭文中所记载的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星当空,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所记载的“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为商周断代供给了年代依据,所以,利簋也被称作“武王征商簋”。
1976 年在陕西临潼县零口镇出土。
03
大孟鼎
西周 我国国家博物馆
西周贵族“盂”作此鼎祭祀其祖父南公(南是“南宫”的省称,南公是周初名臣南宫适之后),所以称“大盂鼎”。铭文记载的是周康王姬钊(约公元前 1036-前 996 年,周朝第三任君主,周武王姬发的孙子)在宗周(西周王都)对盂的一次册命,大致内容是:康王首要追述文王受天命、武王灭商的积德行善,总结了殷商因酗酒亡国的前史经验,康王着重自己要秉承先王懿德,而且追述盂深受周王的恩惠、早年在周王朝贵胄校园生长的阅历,劝诫盂也要仿效其祖父南公,辅佐上司荣氏,勤于奉公、恪尽职守;其次记载了皇帝录用盂承继祖父南公的官职,掌管戎行,担任诉讼,辅佐周王办理全国,并恩赐给盂秬鬯、服舆、旗号和车马等;终究盂盛赞周王的美德,制造了这件祭祀祖父南公的宝鼎。
大盂鼎在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眉县常兴镇杨家村),出土后便被贩卖,曲折多人之手。咸丰九年左宗棠遭朝廷议罪,幸得时任侍读学士潘祖荫援手,左宗棠得大盂鼎后遂赠于潘祖荫。尔后,大盂鼎一向为潘氏所保藏。民国初年,曾有美籍人士特地来华找潘氏商谈求让大鼎,出价达数百两黄金之巨,但终为潘家所拒绝。1937 年日军侵华时,潘家将大鼎及悉数珍玩入土,得以保全。1951 年潘祖荫的孙媳潘达于将大盂鼎捐献给国家。1952 年大盂鼎入藏上海博物馆。1959 年,入藏我国国家博物馆。
04
虢季子白盘
周 我国国家博物馆
铭文 111 字,记叙了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 816 年)虢国的子白在洛河北岸大胜猃狁(xiǎn yǔn,匈奴的先祖),杀死五百名敌人,活捉五十名俘虏,周宣王(周厉王之子,西周第十一代君主)举办隆重的庆典赞誉他的功劳,恩赐了马匹、斧钺、彤弓、彤矢。虢季子白专门制造此盘来留念这件作业。
虢季子白盘在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虢川司(今属宝鸡市陈仓区),为时任眉县县令徐燮所得。和平天国时期,虢盘又易手成了护王陈坤书的保藏。清同治三年,淮军将领刘铭传在护王府内读书时,耳边传来动听的金属叩击之声,刘铭传秉烛寻觅,发现是马笼头上的铁环碰到马槽所宣布的动静。次日一早,刘铭传命马夫将马槽冲洗洁净,见其外壁四边各饰两个兽首衔环,外壁满布纹饰,内底具长铭,通篇规整谨慎。刘铭传知是珍宝,旋即命人押运送回合肥老家。刘铭传得到虢季子白盘,却给他一家四代带了极大的费事,军阀、日寇、国民党官吏纷繁讨取,刘家人不得不把盘埋于深土,举家出逸。1949 年刘铭传第四代孙刘肃曾将盘挖出,献给国家。
05
晋侯苏钟
西周 上海博物馆
铭文 355 字,首尾相连刻凿在 16 件钟上,叙说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 845 年),晋侯苏(详细为晋候世系中何人,争议较大,尚不行知)率军参与周厉王亲身指挥的征伐东夷的战役。晋侯苏因战功,屡次受赏,因作此编钟。所记战役为史料所阙载,对研讨西周和晋国前史极为重要。
1992 年 8 月,晋侯墓地 8 号墓遭到盗掘,很多随葬品被盗往国外,其间有 14 枚编钟流落到香港古董肆中;10 月,北京大学考古系与山西省考古研讨所联合开掘了被盗的 8 号墓,出土了刻有铭文的两枚甬钟,铭文别离为“年无疆子后代孙”、“永宝兹钟”;12 月,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张光裕教授的协助下斥巨资将 14 枚编钟买回。通过与晋侯墓地考古出土的两枚编钟对比,它们的价值得以承认。
06
大克鼎
西周 上海博物馆
西周膳夫(担任掌管宫殿饮食)克作此鼎祭祀其祖父师毕父,所以称“大克鼎”。大克鼎腹内铸铭文 290 字,内容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克用华美的词语表扬其祖父师毕父(贵族)的功劳,赞赏他有谦逊的质量、安静的性情和夸姣的德性,能够辅佐王室,办理国家。后半部分是周皇帝重申对克职务的录用,选拔克任重要职务膳夫并恩赐礼衣、土地和奴隶,克铸造大鼎以表扬周皇帝的美德,祭祀祖父师毕父在天之灵。
西周大克鼎于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 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后,首要被翰林编修柯劭忞买下,然后又被清代保藏家潘祖荫重金购买。民国初年,曾有美籍人士特地来华找潘氏商谈求让大鼎,出价达数百两黄金之巨,但终为潘家所拒绝。1937 年日军侵华时,潘家将大鼎及悉数珍玩入土,得以保全。新我国树立后,潘祖荫的孙媳潘达于将此鼎捐献给国家。1952 年至今,此鼎一向保藏于上海博物馆。
07
太保鼎
西周 天津博物馆
从太保鼎的器型和纹饰特征来看,其铸造年代应为西周前期。鼎腹内壁铸“大保铸”三字。大保即太保,为官职名,西周始置,为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据学者考证,这件太保鼎是西周成王(公元前 1042 年-公元前 1021 年)时的重臣召公奭(西周宗室)所铸造的。《尚书·君奭》载:“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左右。”《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这件雄壮严肃的太保鼎正是召公身份和方位的标志。
西周太保鼎于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出土于山东省寿张县梁山。出土之后,先后被多人保藏。1917 年,时任袁世凯政府国务卿的徐世昌将它连同西周太师鼎、西周小克鼎、西周克钟一同保藏。1958 年徐家后人将它们捐献给国家,保藏于天津博物馆。
08
淅川出土铜禁
春秋 河南博物院
云纹铜禁 1978 年出土于河南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依据 2 号墓出土的平底鼎上面的铭文“王子午择其吉金”和“令尹子庚民之所敬”等字,专家判别墓主是楚共王和楚康王时期的令尹子庚之墓。
子庚是楚庄王之子,楚共王之弟,名午,字子庚。大约生于公元前 600 年至公元前 591 年之间,卒于公元前 552 年。子庚是其时楚国的令尹,这是楚国在春秋战国年代的最高官衔,对内主政,对外担任军事。
从与铜禁同墓出土带有铭文的“王子午鼎”年代计算,铜禁的必定年代为楚康王七年(公元前 552 年)
据金文和古代文献记载,周初从前厉行禁酒,可能是出于更有用地催促民众实施禁酒的考虑,所以把置放酒具的器座命名为禁。
1977 年夏末,河南省西南部的丹江水库水位下降,一座深藏在水库之下的千年古墓被冲开,大批的青铜器和玉器被冲出丹江,暴露在丹江的两岸。考古人员发现此处是一个墓葬密布的古墓群,共开掘出 24 座春秋时期的楚墓和一部分汉墓,出土了许多价值不菲的宝贵文物,2 号墓出土了成套的青铜礼器,其间就包含云纹铜禁。
09
新郑出土莲鹤铜方壶
春秋 河南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
1923 年莲鹤方壶在河南新郑李家楼春秋郑国国君大墓出土。通过开掘,“郑公大墓”出土了无缺青铜器近百件,别的还有玉器、陶器等文物,史称“新郑彝器”。专家们以为,这批文物是郑国王室的祭祀重器,其主人可能是郑国国正人婴(?─公元前 680 年)。
1927 年,河南省树立了河南省博物馆筹委会,这批历经曲折曲折的青铜器文物成了河南省博物馆的榜首批“镇馆之宝”。抗日战役和解放战役时期,为维护国宝免遭抢掠、损坏,“新郑彝器”又几经曲折,费尽曲折得以保存。1949 年冬,莲鹤方壶在重庆机场运往台湾,即将登机时被拦下。1950 年 8 月,河南省代表会同文明部代表共赴重庆接纳河南存渝古物。文明部代表挑取一尊底部稍有残损、高近 126 厘米的莲鹤方壶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自此,两尊莲鹤方壶分置两处。
10
齐王墓青铜方镜
汉 淄博市博物馆
1978 年,山东临淄大武镇窝托村南侧进行胶济铁路春风车站的扩建工程,施工人员无意中发掘出一些古代文物。随后“齐王墓”被开掘出来,出土了“齐王墓青铜方镜”等多件宝贵文物。
据考古专家剖析,这座墓葬的年代大约是春秋战国时期,能够追溯到公元前 300 多年。“齐王墓青铜方镜”很可能是其时齐国一位女人贵族的随葬品,这反映了其时非常盛行的公主文明,而这种文明在我国古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发挥了无足轻重的效果。
11
铸客大铜鼎
战国 安徽博物院
又称楚大鼎、铸客大鼎,1933 年出土于安徽寿县朱家集战国晚期楚幽王(?―公元前 228 年)墓。它为圆鼎,容积比后母戊大鼎还要大,是现在全国一切出土的大鼎中容积最大的。
鼎上共有铭文 16 字。前足和腹下均刻有“安邦”二字吉语。鼎口平沿处阴刻铭文 12 字,开端为“铸客”二字,因此叫“铸客铜鼎”,其他几个字研讨者释读纷歧,一种解读为““铸客为集腏、伸腏、瞏腋腏为之”,另一种解读为““铸客为集脀、造脀、鸣腋脀为之。”“铸客”,是从其他诸侯国请来的工匠,“鸣腋”则是担任膳食的组织。
1937 年抗日战役迸发,几经曲折,先后到重庆、四川等地,抗战成功后运往南京,现保藏于安徽博物院。
12
曾侯乙编钟
战国 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的甬钟正面、钲(zhēng)部有“曾侯乙乍持用终”错金铭文,标明钟的制造和享受者是曾侯乙(约公元前 475 年-约公元前 433 年)。曾侯乙是周朝开国重臣南宫适之后,曾国国君。曾国归于西周王朝运营南边大战略的重要部分,曾国的树立完结了周王朝对江汉区域的有用操控。
编钟内有一枚楚惠王(?—公元前 432 年)赠给曾侯乙的镈(bó)钟,铭文记载楚惠王五十六年接到来自西阳曾侯乙的讣告,所以为曾侯乙制造了一套宗彝,送到西阳作为祭拜的仪礼,让曾侯乙永久享受。
1977 年 9 月,一支部队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平坦山头、兴修厂房时,偶尔发现一座战国前期大型墓葬——曾侯乙墓。墓葬翻开时,地上水与地下水都混在一同,考古队决议将墓中的水抽完,跟着水面的下降,一根木柱浮出水面,接着是 3 层横梁相同的柱子,梁下悬挂着一件件古钟,这便是曾侯乙编钟。6 月 15 日,65 件编钟连同挂钟构件、整副钟架以及竖在钟架旁的2根撞钟棒槌、置于悬梁上的 6 个 T 字形敲钟槌,悉数安全出椁。
13
曾侯乙墓外棺
战国 湖北省博物馆
这具棺木为古曾国诸侯乙(约公元前 475-约公元前 433 年)的葬具,此棺重约七吨,原坐落地下 13 米深的墓穴之中,是其墓室内的主棺。棺内套有一内棺,成殓着墓主人的骸骨。一同出土的青铜制编钟上刻有铭文,上有“曾侯乙乍(作)时(持)”字样,由此判定,墓主人为战国初年古随地诸侯国曾国国君乙。可见,这具棺木距今已有 2400 多年前史。
14
曾侯乙青铜尊盘
战国 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尊盘装修纷繁复杂,颈部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7 字铭文,盘内底相同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7 字铭文。研讨人员估测,曾侯乙青铜尊盘原为曾国先君所用,曾侯乙(约公元前 475-约公元前 433 年)继而用之。因为尊盘内铭文中的“乙”是后期打磨后补刻上去的,此前此处铭文是與(与),曾候与是曾国国君之一,在位时刻早于曾侯乙。
15
青铜神树
商代 三星堆博物馆
青铜神树当可视作上古先民六合不停、天人感应、人天合一、人神互通的神话知道的形象化描绘。青铜神树也反映了古蜀先民对太阳及太阳神的崇拜,它在古蜀人的神话知道中具有通灵、通神、通天的特别功用。部分学者倾向于以为神树应是古代传说中扶桑、建木等神树的一种复合型产品,其首要功用之一即为“通天”。
1986 年 7~9 月,考古人员在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意外开掘了两座大型的商代祭祀坑,从中收拾出很多的金、玉和青铜器,青铜神树就在其间。1986 年 10 月,残损的青铜神树被运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讨院,修正作业从 1986 年持续到 1996 年,一共花了十年的时刻。1997 年 10 月,三星堆博物馆建成敞开,青铜神树保藏于该馆至今。
16
摇钱树
汉 四川绵阳博物馆
1990 年出土于四川省绵阳市何家山 2 号东汉崖墓出土,墓主为身高约 1.7 米的男性,但身份不明。它是迄今我国出土体型最大、最无缺的摇钱树。
摇钱树的来源、功用与文明特征一向以来存在着争议。绵阳出土摇钱树以人物神兽为主题内容,有龙首、朱雀与鹿、象与象奴、璧等图像。其间璧是祭天的礼器,在墓葬文明中有“天门”之意,在此应为升天之意。居于第二层的西王母,坐落树身顶饰的中心方位,反映了制造者强化摇钱树升仙的意图,体现了汉代人巴望长生不老,升仙的寻求。叶片上所铸圆形方孔钱,是取其外圆内方之形以示天圆当地之意,标志着天与地。
17
铜奔马
东汉 甘肃省博物馆
铜奔马约建于东汉晚期(一说魏晋时期)的雷台汉墓。墓主身份尚存争议,从出土随葬品来看墓主身份显赫,姓“张”,是一位将军,还曾做过武威郡郡守。铜奔马是在汉代社会尚马风俗的影响下发生的具有重要价值的青铜工艺品,一同汉代社会盛行车马冥器随葬,视马为财富的标志。
1969 年 9 月 10 日,甘肃武威新鲜人民公社乡民挖防空洞,无意间发现一座有很多青铜俑的古墓,出土了很多文物,铜奔马便是其间之一。1971 年这批文物被调到北京,充沛北京故宫正在举办的全国出土文物展。铜奔马在京展览后,立刻震动了史学界和考古界,在国表里都引起了激烈的反应。
18
铜车马
秦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两乘铜车马一为“立车”,一为“安车”,均为古代单辕双轮车,并按秦代真人车马 1/2 份额制造。一号车是秦始皇乘舆中的立车,又叫高车。一号车尽管有伞但四周敞露,又配有武器,实质上应该是兵车。二号车辔绳结尾有朱书“安车榜首”四字,由此可承认其为古代安车。
1978 年 6 月,考古作业者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 20 米、距现地表 7.8 米深的地下开掘出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两乘铜车马一前一后放置在一个木椁内,因木椁迂腐,上部的填土陷落,铜车马出土时均已被压碎,但因为未被盗扰,原位没有大的改变,车马的构件根本彻底。
19
墙盘
西周 宝鸡周原博物馆
墙盘铸于西周共王(公元前 922 年-公元前 900 年)时期,是西周微氏宗族中一位名叫墙的人为留念其先祖而做。墙盘型巨大,底部铸有铭文 284 字,铭文前段表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劳,后段记叙微氏宗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本身六代的业绩。墙盘所记叙的周王政绩与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中的内容非常符合,关于微氏宗族开展史部分的内容则并不曾见于已知的文献,填补了西周国史微子宗族的一段空白,归于重要的前史材料。
1976 年 12 月 15 日,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公社庄白大队白家出产队队员在平坦土地时,在距地表 30 厘米处发现了一个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窖藏,其间便有墙盘。
20
淳化大鼎
西周 陕西咸阳淳化县博物馆
淳化大鼎铸造年代应为西周前期,下限不晚于康王时期。商周时期青铜器,除了司母戊鼎相传出土于商王陵以外,其他的大型青铜鼎悉数出土于窖藏,仅有“淳化大鼎”出土于墓葬。惋惜大鼎周身并无铭文,出土时的墓葬也早已损坏,淳化大鼎的身世也成为了青铜史上的疑团。
1979 年 12 月,在陕西淳化县石桥乡史家原村内的西周前期墓葬中出土一件大鼎。该鼎形体巨大又出土在淳化,故名淳化大鼎。
21
何尊
西周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何尊是我国西周前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尊内底铸有铭文 12 行、122 字铭文。铭文粗心是,周成王(关于前 1042 年-公元前 1021 年)五年在四月丙戌日,对父亲周武王举办了隆重的祭祀活动。周成王在京室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跟随文王,文王受天命,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说:“余其宅兹我国,自之义民”,意为我要住在全国的中心操控民众。你们作为宗族小子,要仿效父辈为周朝效力,完结使命。周成王在训诰完毕后,对何恩赐了 30 朋贝,何为了留念这一荣宠,因此作此尊,用来祭祀他的父亲。铭文中“余其宅兹我国,自之义民”,是现在发现文物中关于“我国”一词最早的记载。
1963 年 8 月,陈堆在后院下雨崩塌后的土崖上刨出了个铜器。第二年,陈堆将铜器交给陈湖保管。1965 年,陈湖将其卖到了废品收买站。博物馆干部在废品收买站看到一件高约 40 厘米的铜器,感觉是一件比较宝贵的文物,便向馆长报告,终究以 30 元将何尊买回博物馆。
22
景云铜钟
唐 西安碑林博物馆
唐景云二年(711 年),唐睿宗李旦(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玄宗李隆基之父)巡游周至,夜宿行宫,梦见霞光满天,祥云旋绕,以为佳兆,遂命令铸钟以志。钟起初是被悬挂在刚完工不久的唐景龙观“行三重楼以凭观”的钟楼上,因此,称这口钟为“景云钟”,亦称“景龙观钟”。
明洪武十七年(1384 年)在唐长安钟楼原址上建了一座钟楼,以保存这口赋有神话颜色的“景云钟”,作为报时用。听说每天碰击报时的时分,全城都能听到清亮动听的犹如凤凰鸣叫的钟声。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 年)扩建西安城,将钟楼迁往今天西安钟楼的方位。
民国初年,景云钟曾在西安亮宝楼展出,后长时刻寄存于此,招供观赏。1953 年移入西安碑林。
23
铜错金银四龙四凤计划
战国 河北博物院
中山国是由鲜虞人在燕赵接壤树立的国家,因城里有山所以叫中山国。中山王厝(cuò)是中山国的第五任君主,在战国纷争的局势中,他创始了中山国的新局面。
计划出土于中山王“厝”(公元前 344 年—公元前 308 年)墓。案,是古人席地而坐时运用的小桌子,也是我国古代最陈旧的家具种类之一。案框一侧沿口上刻有铭文十二字:“十四祀,右车,啬夫郭 ,工疥”,记叙了器物铸造者、墓主人墓葬的等级和浩大的墓葬局面。粗心为“中山‘厝’王十四年,右车工匠‘郭’制造,监工人‘疥’”。
1974 年平山县三汲乡农人大规模平坦农田,不断到邻近两座大土丘上取土,一些古代文物已被挖出并造成了损坏。考古人员敏捷赶到现场,对现场进行收拾勘测。四龙四凤铜计划出土时铜案件上的漆器木质板现已迂腐,崩塌下来的泥土现已将计划压得变了形。作业人员将案件放在文物研讨所的修正室里,足足查询了三天才动手用钢锯以最少的锯断次数把文物解开,然后又从头焊上,最大极限地保存文物原样。
24
中山王铁足铜鼎
战国 河北博物院
中山王鼎为中山王“厝”(公元前 344 年—公元前 308 年)墓中一同出土的九件列鼎中的首鼎。鼎身刻有铭文 469 字,内容记叙了该鼎为王十四年所制,呵斥燕王哙让位相邦子之,遭致国破身亡,表扬自己的相邦司马,辅佐少君谦恭忠信,以及率师征燕,夺城数十座,扩展国土数百里的功劳。劝诫嗣子罗致吴国吞并越国、越国毁灭吴国的经验,要警觉周围敌国等。
“厝”是中山国前史上的一位君王。铭文中说到“皇祖文武、桓祖成考”,阐明在“厝”之前,还有文公、武公、桓公、成公四位先王。方壶的出土,弥补了史书中对中山王世系缺失记载的惋惜,具有极其重要的前史研讨价值。
1974 年平山县三汲乡农人大规模平坦农田,不断到邻近两座大土丘上取土,一些古代文物已被挖出并造成了损坏。考古人员敏捷赶到现场,对现场进行收拾勘测。两年后,中山王铁足铜鼎出土于此。
25
长信宫灯
汉 河北博物院
西汉长信宫灯,1968 年于中山靖王刘胜(公元前 165 年-前 113 年)妻窦绾(wǎn)墓中出土。刘胜是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异母兄,公元前 154 年,受封中山王,而窦绾则是窦太后(汉文帝刘恒的皇后,汉景帝之母)宗族之人。
关于长信宫灯的一切者,先后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专家以为,铜灯是专门为“阳信家”制造的,“阳信家”是此灯的开端一切者,而“长信尚浴”(主管皇太后沐浴事宜)和“今内者卧”(主管宫中坐卧帷帐)则是担任铜器制造的工官。依据汉代宫殿中的人物联系,专家估测此灯可能是汉景帝七年(公元前 150 年)窦太后让其宫官“长信尚浴”和“内者卧”制造并赠与其孙女阳信长公主(汉景帝刘启之女,因嫁给平阳侯曹寿,又称平阳公主)。这今后,阳信长公主又把灯转送给她的弟弟中山靖王。
1968 年 5 月,北京军区工程兵某部悄悄地开进了河北省满城县,他们将在县城西南一座海拔只要 200 余米的孤山上履行一项隐秘的国防施工使命。当机电12班的兵士们在间隔山顶 30 米处朝东地带打眼放炮时,一个乖僻的现象发生了,这次放炮并没有像平常那样崩下来许多碎石头。关于这一乖僻现象,兵士们决议上前看个终究。不料,走在最前面的一名兵士,忽然感到双脚还没站稳便失掉了支撑,整个人掉进了一个乌黑的山洞里。随后班长带领几名兵士也爬进了洞里。他们打着手电走进洞里后,发现地上散落着许多杂乱而迂腐的木材,还有许多造型独特而乖僻的铁器、陶器和青铜器等。
1968 年 6 月 27 日在严厉保密的状态下,由时任我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全体担任考古作业队开端进驻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的陵山“军事禁区”。专家们进行一番详尽勘测后进入后室,古墓的后室发现的“金缕玉衣”和一件刻有“中山内府铜钫一,卅四年”铭文字样青铜器,以及庞大显贵的墓葬规范,开端判定满城古墓应为西汉榜首代中山国国王刘胜之墓。
之后持续开掘二号墓即窦绾之墓,发现了长信宫灯、朱雀铜灯和朱雀衔环杯等一大批宝贵文物,特别是开掘到一枚“窦绾”铜质印章,为承认墓主身份供给了明证。
26
铜屏风构件
汉 南越王博物院
1983 年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现藏南越王博物院。赵眜(?―公元前 122 年),史料多作赵胡,为南越武王赵佗之孙,赵仲始之子,西汉诸侯国南越国第二任君主,公元前 137 年―公元前 122 年在位。公元前 137 年,赵佗逝世后,赵眜承继王位。公元前 122 年,赵眜逝世,谥号文王,葬于今广东省广州市解放北路象岗山,即现在闻名的“南越王墓”。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了近千件文物,这五件铜屏风构件便是其间较为精巧的部分,包含朱雀屏风铜顶饰、双面兽首屏风铜顶饰、人操蛇屏风铜托座、蛇纹屏风铜托座各一件,以及蟠龙屏风铜托座一对。屏风是我国传统修建物内部挡风用的一种家具,一般摆设于室内的显着方位,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和谐等效果。当年赵昧下葬时,这件屏风作为日子用品一同随葬。惋惜,铜屏风出土时已彻底迂腐,只留下这 5 件铜制配件诉说着它的风貌。
27
商子龙鼎
商 我国国家博物馆
从“子龙”铭文中,能够对子龙鼎的身世做出估测。现存甲骨文中也有对商朝王室中“子某”的记载。在我国前史上,“子某”的称号一般见于甲骨文和商周青铜器,指代的是有“王子”身份的宗法贵族。因此能够估测,子龙鼎的主人可能是商朝末年的王子,或者是商朝王室内担任卿士僚尹、具有强壮实力的宗法贵族长。
专家依据把握的材料估测,子龙鼎很可能出土于我国河南省辉县。20 世纪 30 年代被倒卖到日本,2006 年 4 月搜集回国。
28
商四羊方尊
商 我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由谁制造尚不清楚,专家估测四羊青铜方尊应是商代晚期的青铜礼器,归于祭祀用品。据考证,四羊青铜方尊出土于炭河里遗址,炭河里青铜王国是一个民族方国,由周初商族南迁支脉与当地古越人结合树立,约在西周后期衰亡或灭于楚。
四羊方尊作为国宝重器,1933 年出土于前史悠久的河北省广宗县境内的文明遗址。1935 年 8 月时任广宗县长的湖南宁乡县人姜谧荣,离任时,为维护国宝,隐秘带走。1938 年日本侵略军进攻华夏,姜谧荣曲折回到故土,将这件国宝隐秘埋藏。恰巧的是被他们邻村姜景舒三兄弟在山坡拓荒地上挖出来, 1938 年 11 月,商四羊青铜方尊在战乱中丢失。1952 年在我国人民银行湖南省分行的库房中被找到,但已破碎,通过两个多月修正成功。
29
商龙纹兕觥
商 山西省博物院
龙纹兕觥是商代酒器,1959 年出土于石楼县桃花者村遗址,是商代晚期“方国”青铜文明的代表著作。由谁制造以及为何而作没有结论,传说中是姜子牙所作,对纣王下咒之物。学者考证猜想,该器或是宫殿高贵人家罚酒用之用具。龙纹兕觥为现代考古正承知道兕觥供给了实证据椐。
30
商大禾方鼎
商 湖南省博物馆
商大禾方鼎的内壁有铭文二字,一字作“大”,一字为“禾”。古人铸造该鼎时刻此二字,意图是期望稻谷丰盈,农作物能长得与人齐高,祈求在农业上取得更大的丰盈。因为缺少文献佐证,尚不知制造者是谁。
1959 年,商大禾方鼎在宁乡黄材镇胜溪村出土,墓主人是谁还不知道。其开端被一位农人卖给了废品收买站。这今后,器物的一块残片被湖南省博物馆派驻到废铜库房拣选文物的作业人员发现,并在查询追击中找到了 10 多块,经开端拼对与研讨,发现缺一条腿与底部。器物运到湖南省博物馆后,修正师对其进行了修正。过后二年,所缺一腿被发现并被接上原器物。
31
商铜立人像
商 三星堆博物馆
青铜立人像的双手极为夸大,呈抱握状。他代表的是国王兼巫师一类的人物,在下民眼中,他一同也是“神”,是集神、巫、王于一身的最具权威性的领袖人物,是神权与王权最高权利的标志。
青铜立人像在 1986 年出土时发现在开端埋藏时已被砸损,全体开裂为几截,与其他器物散乱地堆积在一同。青铜立人像出土后通过精心修正,全体形象根本无缺,成为三星堆出土的体量最大的一件文物,非常有目共睹。
32
西周天亡簋
西周 我国国家博物馆
周武王(公元前 1046 年-公元前 1043 年)时期,天亡簋铸成,记录了周武王姬发在伐纣灭商后举办祭祀大典,祭拜幸亏先人和父亲文王的保佑,才得以伐纣成功,树立周朝的操控方位。作器者“天亡”襄助武王举办典礼,祭祀典礼之后,武王举办隆重的宴享,天亡受恩赐,铸造这件簋来铭记荣宠。
天亡为谁,学者多有估测,有泰颠、史佚、太公望多种解说,我国社科院考古研讨所冯时先生以为天亡为文王之子。
清道光年间(1821 年—1850 年),西周天亡簋出土于陕西郿县(今宝鸡市眉县)礼村。后屡经曲折入藏我国国家博物馆。
33
西周伯矩鬲
周 北京市首都博物馆
西周贵族伯矩作鬲(lì)祭祀其父,故称伯矩鬲。鬲是炊粥之具,形状多作侈口,有三个中空的袋足,其首要效果是增大与火的触摸面积,以便炊煮加热。“伯矩鬲”盖内及颈部内壁铸有相同的铭文共 15 字,铭文粗心为:在戊辰时,燕侯赐贵族伯矩一笔钱,伯矩用这笔钱铸造了这件铜器,以此标明对其父的留念。因为前史过于长远,燕侯是谁咱们已不得而知。
1964 年,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的一名乡民在挖菜窖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件青铜鼎和一件青铜爵。尔后通过对琉璃河一带考古开掘,发现西周初期的燕国国都遗址,而乡民发现那两件青铜器的当地是城址外的一处大型贵族墓葬区,该墓区出土了一大批青铜器。1974 年,西周伯矩鬲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251号墓出土。
34
西周晋侯鸟尊
周(晋国) 山西省博物院
鸟尊器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阐明该器为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依据考证,鸟尊是榜首代晋侯燮父所作,其人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昭穆之际,卒于穆王前期,“晋侯”是燮父的自称。成王时叔虞封唐,作为唐国的第二代承继人,燮父在位期间,改国号唐为晋,是榜首位晋侯。鸟尊见证了榜首代晋侯开国之初的功业。
晋侯鸟尊在晋侯墓地的 114 号墓中出土,在开掘时作业人员发现该墓有盗洞,部分文物已被盗掘,因为响马的爆炸,幸存的鸟尊出土时已四分五裂受损严峻,特别是鸟尊的尾部残损不全,之后经由北京大学的文物修正专家修正才得以重现本来面目。
35
西周害夫簋
周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害夫簋也称厉王簋,或写成夫簋、胡(hu)簋、麸簋,是周厉王时期青铜食器和礼器。依据《周礼》记载,皇帝运用九鼎八簋。周厉王十二年(公元前 865 年),周厉王铸害夫簋。现存周皇帝自作青铜器共三件,害夫(hu)簋是其间之一。
197 8年 5 月 5 日,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公社(今法门镇)齐村修破塘时,西周害夫簋出土于破塘西北距地上 3 米深的一个灰窖中,司机发现它时,现已被推土机撞破。因为此前宝鸡就曾屡次发现国宝级青铜器,在场乡民轻易地就认出这是青铜器碎片,所以捡走了一部分。当地文物部分拼接修正器形时,发现缺失部分过多,从乡民手中回购了被捡走的30余片才终究比对焊接成型;同年送交扶风县博物馆保藏。
36
西周逨盘
周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逨盘是一个铜盘,原是盛水器。商周贵族在宴乐等礼仪活动中行“沃盥之礼”以显现洁净与显贵,主人中的老一辈往往会用另一重铜匜或铜盉给来宾洒水净手,然后辈以铜盘接受弃水。
逨盘盘内底铸铭文 21 行,约 360 字,记载了单氏宗族 8 代人辅佐西周 12 位王(周文王至周宣王)征战、理政、管治林泽的前史,对西周王室变迁及年代世系有着明晰的记载,榜首次印证了《史记·周本纪》所记西周诸王名号。
2003 年 1 月 19 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的5位乡民正在该村北砖厂的北崖挖出 4 个大铜鼎,终究 27 件青铜器被考古研讨人员无缺的开掘出来。
37
春秋越王勾践剑
春秋 湖北省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1965 年 12 月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望山楚墓群 1 号墓。在剑身正面挨近剑格处写有两行鸟篆铭文,别离是“越王鸠浅 自效果剑”,经专家考证,鸠浅便是勾践,这八字铭文向咱们标明晰这把剑的身份和方位。
越王勾践剑为何出土在楚国贵族墓中,首要有两种观念。一种是陪嫁品说,勾践曾把女儿嫁给楚昭王为姬,这柄宝剑很可能作为嫁女时的礼品到了楚国,后来楚王又把它赐给了某一个贵族,所以成了这位楚国贵族的随葬品。另一种定见则是战利品,即公元前 309 年至公元前 306 年间,楚国出动戎行越国时楚军缉获了此剑,带回了楚国,终究成了随葬品。
1965 年岁末修建水渠,延伸到纪南城西北 7 千米处时,发现这儿土质疏松,如同从前被挖动过。考古专家们闻讯赶来,发现这儿的地下有古代墓穴,而且不止一座,开端估量大约有 50 多座,专家们把这一片古墓群称为望山楚墓。1965 年 12 月,作业人员在墓主人的内棺尸首骨架的左边,发现有一把装在漆木剑鞘内的青铜剑,这便是声称“全国榜首剑”的春秋越王勾践剑。尔后三十多年间,该剑在我国国内一向是“藏而不展”。直到 1999 年 4 月才运抵北京作短期展出。
38
战国商鞅方升
战国 上海博物馆
方升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铭文,器外壁刻有铭文 75 字,记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 344 年),大良造鞅(即商鞅)公布规范计量器,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大良造鞅”即商鞅,该件器物因此得名。战国商鞅方升初置于“重泉”(陕西蒲城县),后转发至“临”地(不知现在何地)。
晚清时期,战国商鞅方升出土。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龚心钊(清末加拿大总领事)从清晖阁买来战国商鞅方升,藏于龚氏汤泉别墅。文革期间方升被搜出后藏于上海师范大校园园。1981 年 8 月 18 日,上海博物馆收买龚旭仁保藏的战国商鞅方升。
39
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
战国 南京博物院
齐宣王五年(公元前 315 年),燕国太子平缓将军市发起叛乱攻击丞相子之。子之成功地进行了反政变。燕国内争,齐国将军陈璋攻下了燕都。陈璋的戎行攻下燕都后,“毁其宗庙,迁其重器”。“重器”之一便是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陈璋命人在该壶上刻下了他攻击燕国的记事铭文。
1982 年 2 月 10 日,该铜壶被江苏省盱眙县穆店乡马湖村南窑庄修农田水利挖土劳作的万以全三兄弟发现,后被送至南京博物院。
40
西汉诅盟局面铜贮贝器
汉 我国国家博物馆
1956 年在云南晋宁县石寨山 M 12 墓(墓主人身份尚不清楚)出土,出土时器内贮贝 300 余枚,上铸圆雕立体人物 127 人(残损者未计入),以干栏式修建上的人物活动为中心,体现了滇王杀祭诅盟的典礼局面。西汉诅盟局面铜贮贝器上祭祀典礼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奴隶们正在预备食物的场景和各类人在广场上进行买卖的场景。
41
西汉彩绘人物车马镜
汉 西安博物院
1963 年 9 月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红庙坡村西汉墓,墓主人身份尚不清楚。西汉彩绘人物车马镜是以“出行”“打猎”为主题的彩绘镜,描绘了西汉贵族恣情吃苦的日子场景。彩绘铜镜较少见,西汉彩绘人物车马镜的呈现应当和仿铜陶礼器的彩绘之风有亲近的联系,反映了汉代贵族日子,是研讨汉代社会日子和汉代装修画的实在材料。
42
西汉杀人祭柱局面贮贝器
汉 云南省博物馆
西汉杀人祭柱局面贮贝器 1955 年出土于云南省晋宁石寨山古墓群,这是战国至汉代滇王及其宗族臣仆的墓地。体现的便是滇国的一次祭祀活动,反映了古滇国奥秘的祭祀文明,上面的人物高约 3 厘米,可是形象详细,动作显着传情。整个局面布局有条有理,显现出一种老练的礼仪传统。
43
西汉错金银镶松石打猎纹铜伞铤
汉 河北省文物研讨所
错金银铜车伞铤是在 1965 年河北定县(今定州市)三盘山第 122 号西汉墓,它为大型土坑竖穴木椁墓,开掘者估测墓葬年代是公元前 104 年前后,或略晚些。中出土的一件精巧车饰,是一件西汉时期铜制车构件。它用于衔接伞盖柄和车厢中的支柱,起固定效果。
瓷器:44-69
44
青花釉里红瓷仓
元 江西省博物院
瓷器上对联横批为“南山宝象庄五谷之仓”,标明其为其器谷仓,专应凌氏身后陪葬之用,在阴间鬼门关用作凌氏五谷仓禀,保佑阳世在世的后代。反面仓板上的长达 159 字的墓志铭记载死者凌氏为“故景德镇长芗书院山长凌颖之孙女也,生而爨明,长而周淑,适同镇扬州路召伯大使刘文史男炳文。居仁都胡同,知女孙女壁。”。
凌氏生于前至元已年二月初九日成时,殁于后至元戊寅五月二十三日申时(即后至元四年,1338 年),享寿四十六岁,有明晰编年,迄今仅为孤例。
上述墓志铭的粗心是,凌氏是景德镇长芗书院山长(院长)的孙女,自小懂事,贤能淑德,嫁给召伯大使,住在仁都胡同。邵伯船闸坐落今扬州市江都区西北的邵伯镇,是千里运河线上最大的船闸,也是长江入运河榜首闸。召伯大使主管召伯关闸,其权势与方位不行小觑。
器物铭文上所载的“长芗书院”,是景德镇前史上最为闻名的一所书院,至今已有 800 多年的前史,在江南区域有较大影响。该书院坐落长芗都,南宋庆元三年(1197),景德镇监镇季齐愈仿白鹿洞书院规制创立。元代闻名史学家、文学家欧阳玄来此讲学,用“圣朝无地非无教,院在长芗业已专”的诗句盛赞长芗书院。闻名戏剧家汤显祖也曾对长芗书院的影响予以必定。
45
吴“永安三年”款青釉堆塑谷仓罐
三国 故宫博物院
这件谷仓罐的肩部塑贴灵龟驮碑,碑上刻“永安三年时富且洋宜公卿多后代寿命长千意万岁未见英”24 字。其间“洋”即"祥”,“意”即“亿”,“英”即“殃”。“永安三年”即三国吴永安三年(260 年)。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浙江绍兴三国墓出土。东汉时期盛行厚葬,三国时江南受战役影响较小,孙吴政权一向遭到豪强壮族控制。世族用逐步老练的青瓷来仿照人世的庄园,将他们的幸福日子微缩到谷仓罐上。东晋后,跟着大批华夏士族迁入南边,华夏墓葬礼仪替代了当地风俗,谷仓罐也就退出了前史。因此,谷仓罐是汉晋时期浙江青瓷最具有代表性的器型之一,故宫的这件谷仓罐就充沛展现了 1700 多年前江南吴地的庄园场景。
46
吴“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
三国 我国国家博物馆
1955 年于江苏省南京赵士岗吴墓出土。其实其时在开掘该墓的时分还出土了其他随葬品,这件虎子并不亮眼。可在专家们收拾这批文物的时分,却发现了它的亮点。它的身上刻了“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等字样。“赤乌十四年”这是东吴大帝孙权的第四个年号,师袁宜是其时的制陶名家,他技艺高明,瓷制品卖价昂扬。
《词源》中关于虎子有 3 个解说:一是指很骁勇的儿子,二是夜壶,三是盛水的容器。专家以为应是盛水的容器。虎子上的铭文明晰告知咱们它不仅是现在编年铭文古瓷中时刻最早的器物,而目仍是其时的名家制造,文明价值非常高。
47
吴青釉褐彩羽人纹双系壶
三国 南京六朝博物馆
1983 年,南京市雨花台区长岗村建造施工时发现一片六朝墓地,墓主人不清楚。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南京市博物馆于 1983 年至 1985 年合作施工进行考古开掘。其间五号墓保存最为无缺,吴青釉褐彩羽人纹双系壶即出土于此墓。
吴青釉褐彩羽人纹双系壶彩绘中的异兽、羽人、飞鸟等均与我国古籍《山海经》和《抱朴子》记叙的奇怪有关。这些神话传说中的很多奇闻异事、神兽怪物,不少也是道教徒崇拜的目标。该双系壶所在的东吴晚期,正是释教东传,渐入华夏大地,传达日盛,道教影响渐微之时,道教在未彻底失势的情况下,极力扩展本身在社会的影响,反映了“登正”、“魂灵升入天堂”的思维。
48
西晋青釉神兽尊
晋 南京博物院
1976 年,西晋青釉神兽尊出土于江苏宜兴县(今宜兴市)周墓墩 4 号墓,它是西晋平西将军周处的宗族墓群,周氏是西晋江南大门阀士族,4 号墓有永宁二年(302)年号和“关内侯”铭文砖,可能是周处父周鲂墓。系明晰编年墓出土。同年入藏南京博物院,是南京博物院十件国宝级文物之一,为浙江越窑的产品,1993 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定为国宝级文物。
西晋青釉神兽尊的器底外部所刻“东州”二字,罗宗真先生以为可能是地名(或窑名),但不敢必定。“东州”二字虽需求深究,但此青瓷尊文物考古界遍及以为是宜兴本地烧造,代表了其时最高的青瓷工艺水平。
49
北齐青釉仰覆莲花尊
北朝 我国国家博物馆
1948 年出土于河北省景县封氏墓,封氏墓群共有四件莲花尊,有两件为北齐或隋初随封子绘配偶入葬,另两件年代较早,可能为东魏乃至北魏末年入葬。封隆之(北魏、东魏大臣)、封子绘(北齐开国功臣)父子爵位相袭,且在高氏(高欢,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政治集团中方位显赫,这四件莲花尊更可能是封氏父子而非其女眷的随葬品,即别离为东魏武定三年(公元 545 年)之后不久和北齐河清四年(公元 565 年)埋入的。归于北方青瓷体系,寨里窑可能是莲花尊的产地之一。
50
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瓶
北朝 河南省博物院
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瓶为北朝安阳相州窑所烧,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白瓷器之一。1971 年春,河南省博物馆对当地大众在农田根本建造时发现的一座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进行了考古开掘,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瓶为出土文物之一。
范粹(549-575 年),字景纯,边城郡边城县(今河南省光山县)人。北齐将领,征战四方,颇有勋绩,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北齐武平六年,病逝于邺城天官坊,时年二十七岁,追赠东雍州刺史、太仆卿。
51
隋白釉龙柄双联传瓶
隋 天津博物馆
1957 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李静训(600 年-608 年),字小孩,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北周大将军李贤曾孙女,光禄大夫李敏之女。自幼深受外祖母北周太后杨丽华的溺爱,一向在宫中抚育。隋炀帝大业四年(608 年),殁于宫中,时年九岁。杨丽华非常沉痛,以厚礼葬之。1957 年,在西安城西发现了这一保存最无缺、等级规范最高的隋代墓葬。
隋白釉龙柄双联传瓶为隋代的盛水器。隋白釉龙柄双联传瓶这种器形是隋代新呈现的,从南朝双柄单腹瓶变而来,造型华贵新颖,属贵族运用的上品,常在贵族大型墓葬中出土。双平底刻有铭文:“此传瓶,有并。”由此得知,这个瓶子的称号应为“传瓶”。是隋代立异的器型,成为隋代稀有的瓷酒器精品。一同,单颈双腹,饰有捏塑双龙形柄的器型,体现出隋代的龙重视将龙的形象同用具的实用功用结合起来。自南北朝,释教大兴。释教以造像与图绘招引民众皈依,通过理性的形象宣传佛理成为一时风气。用这一视角来看隋白釉龙柄双联传瓶,传瓶中的两个瓶子空空相连,很似佛法,特别是后来禅宗心心相传的状貌。
52
唐青釉凤首龙柄壶
唐 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青釉凤首龙柄壶出土于河南汲县。唐代是我国瓷器业昌盛开展的重要时期。壶的造型吸取了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的特征,具有波斯及西亚文明要素,又与希腊酒神节有关,一同还融入了我国传统的龙凤装修艺术。在瓶身雕刻了很多的人物,大多为少数民族区域的胡人舞蹈形象,成为唐代文明沟通一大效果。
53
唐鲁山窑黑釉蓝斑腰鼓
唐 北京故宫博物院
1977 年,故宫博物院与河南省博物馆的文物作业者依据唐人南卓撰《羯鼓录》中有关“不是青州石末,便是鲁山花瓷”的记载,赴河南鲁山段店窑遗址查询,并发掘出了唐鲁山窑黑釉蓝斑腰鼓残片,其特征与传世腰鼓彻底共同,然后证明晰这件黑釉花瓷腰鼓确系河南鲁山窑制品。
唐鲁山窑黑釉蓝斑腰鼓是唐代社会风俗和风气的一个缩影。依据有关图片和文字材料证明,这类瓷腰鼓选用动物皮作为鼓皮,所绷的鼓皮略大于腰鼓圆面,鼓皮周边等间隔留孔,装置时用皮条拴系,是唐朝社会风气以及对外文明沟通的前史见证。
54
唐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
唐 我国国家博物馆
1957 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该墓坐落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三桥镇南何村西北。据掘出的墓志记载,墓主鲜于庭诲为唐右领军卫大将军,葬于开元十一年(723 年),唐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为其随葬冥器,体现的是一个由西域胡人组成的在长安城巡回演出的小型乐队,胡乐、胡舞的体裁新颖,釉色显着润泽。
55
唐长沙窑青釉褐蓝彩双系罐
唐 扬州博物馆
1974 年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出土。
56
唐越窑青釉褐彩云纹五足炉
唐 浙江省临安市文物馆
这尊唐代熏炉出土于吴越国开国之君钱谬的母亲水丘氏的墓中,为明晰编年墓葬出土,出土时熏炉内还有残存的香灰。墓主人是钱宽之妻、时任镇海镇东军节度使钱镠之母水丘氏,系吴越国榜首代国王钱镠母亲。其老公钱宽墓早年被盗,水丘氏墓尚无缺,出土很多的金、银、铜、瓷、玉等器物。瓷器中有一批大型越窑瓷器。这些器物的出土,进一步证明晰史籍中有关吴越国曾出产精巧瓷器的记载。
57
唐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人物纹壶
唐 郑州博物馆
1973 年于湖南衡阳出土。
58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唐 陕西前史博物馆
1959 年在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在唐代,因低温铅釉技能的老练和厚葬之风的盛行,诞生了绮丽光辉的唐三彩。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是唐一种陪葬冥具,现在共出土三件,皆发现于开元年间的唐墓中。
59
五代耀州窑摩羯形水盂
五代 辽宁省博物馆
1971 年出土于辽宁省北票市水泉1号辽墓。关于五代耀州窑摩羯形水盂的烧造地址,艺术界尚无结论。尽管器物出于辽墓,可是辽没有专烧青瓷的瓷窑,从传世或出土的辽青瓷来看,辽简直没有可能烧出工艺水平如此之高的器物。从器物的造型、釉色、制造工艺等各方面剖析,龙鱼形水盂很可能出自华夏的耀州窑或南边的龙泉窑。五代耀州窑摩羯形水盂一向被以为是文房用具水盂,但也有人以为是合作盏台运用的酒盏。
60
五代越窑莲花式托盏
五代 姑苏博物馆
1956 年于江苏姑苏虎丘云岩寺塔出土。1984 年在塔基东南角发现的“庚申岁羊日僧皓谦督造此寺塔”,标明虎丘塔始建于唐昭宗李晔光化三年,即公元 900 年。这件莲花碗是在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天宫被发现的,开端以为是青瓷。
到了 1987 年,陕西的法门寺地宫中发现了《物帐碑》,这是一个记载供品的物品清单,碑铭记载有“瓷秘色”字样,一同收拾出 14 件秘色瓷,然后揭开了只见其文不见其物的秘色瓷之谜,为秘色瓷的判定供给了规范器物。专家也因此承认了这件莲花碗不是一般的青瓷而是大名鼎鼎的秘色瓷。我国存世的秘色瓷只要 100 多件,唯有姑苏市博物馆中的五代越窑莲花式托盏被列入《第三批制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61
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
五代 陕西前史博物馆
又称青釉提梁倒注瓷壶,1968 年出土于陕西彬县。
62
北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代汝窑烧制的工艺品。瓷樽始于宋,汝窑、定窑、龙泉窑均有烧造,是摆设用品。所见传世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只要两件,除故宫博物院保藏的这件以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亦保藏一件。
63
北宋官窑弦纹瓶
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宋官窑瓷器。宋徽宗决议“弃汝兴官”,在开封自置窑口,创烧华贵正经的瓷器。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有北宋、南宋官窑之分。北宋官窑存世年代为北宋后期宋徽宗政和年间,以烧制青瓷为主,窑址坐落河南省开封市,后北宋官窑随北宋的消亡而完结。雍正皇帝曾屡次把玩北宋官窑弦纹瓶,特别宠爱这件弦纹瓶,曾在雍正七年(1729 年)诏命办理窑厂业务的淮安关监督年希尧仿烧此瓶。
64
北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出自北宋钧窑,为宋代宫殿运用的典型摆设用瓷。
65
北宋定窑白釉刻莲花瓣纹龙首净瓶
宋 定州市博物馆
北宋至道元年(995 年)被施入定州净众院塔基地宫,该地宫建于北宋至道元年,坐北朝南,系砖质结构,呈方形,穹隆顶。南壁设门,门两边有墨书题记:“至道元年四月八日记”。1969 年李家湾乡民平坦土地时发现。
66
北宋官窑贯耳尊
宋 吉林省博物院
北宋官窑贯耳尊造型仿春秋青铜器,贯耳尊是春秋时王公贵族玩游戏的一种投壶。公元 1111 年,北宋皇帝宋徽宗创立了官窑,窑口的特征为皇家御窑,首要意图是为皇家烧制礼器,以祭祀祈福之用。
67
宋登封窑珍珠地划花虎豹纹瓶
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1962 年出土于河南登封县(今改发封市)曲河村登封窑遗址。
68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
元 南京市博物馆
1950 年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山沐英墓。沐英是明朝开国功臣,自幼流离失所,八岁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元朝制瓷工匠以典型的戏剧故事为体裁发明青花绘画,以体现圣主贤臣的政治含义。1392 年,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被作为沐英的陪葬物长埋地下。沐英墓坐落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山(1950 年属东善人民公社印堂村东的将军山南麓)。据出土墓志可知,该墓为沐英和原配夫人冯氏、续房耿氏的合葬墓。墓系砖石结构,由雨道、前室、中室、后室等部分组成,后室为三室并排,全长 18.28 米。尽管此墓追缴的随葬器物不多,但多属极为宝贵的精品。
1950 年沐英墓被盗,多件文物流落民间,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也被盗。其时,有人在南京市新街口邻近兜销这件梅瓶,被南京文物公司作业的陈新民看到后一眼认出其为稀世珍宝,便出5根金条买下。两年之后他将此瓶无偿捐献给国家。
69
元蓝釉白龙纹梅瓶
元 扬州博物馆
人们对梅瓶的用处有两种知道:一是以为容酒的器皿,二则以为“以口小只能插梅枝得名”。现在梅瓶的什物始见于宋代,似称为“酒经”或“经瓶”,是盛酒的谷器。宋人赵德麟《侯睛录》卷二记载:“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点。晋安人盛酒以瓦壶共制小门颈,环口,修腹,受一斗、能够盛酒。”由此可证距宋代不久的元代蓝釉白龙纹悔瓶理应是持续用于盛酒的容器。
别的近人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说瓶》记载:“梅瓶口细而须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等,放名梅瓶也。宋瓶雅好作此式,元明暨清初,历代皆有斯制。”然后能够以为梅瓶作为盛洒容器,始于朱代到清代沿习数百年,才转变为插花摆设品的。
书法:70-91
70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晋 故宫博物院
《平复帖》是西晋时期文学家、书法家陆机(261 年-303 年)写给友人的一封信札。友人的身份说法有三,一说是帖子里说到的“彦先”,即贺循,二说是亲朋顾荣,三说是华亭同乡。因信中有“平复”二字,所以称《平复贴》。陆机写此信时正值寇乱之际,朝代更迭、政治紊乱、兵祸比年;信中说到朋友夏伯荣因寇乱隔绝,没有音讯。
《平复帖》在前史上撒播有序,入过宋内府,卷前有宋徽宗赵佶用泥金笔书“晋陆机平复帖”书签;也曾被民间藏家家藏,有清代书画保藏家安岐鉴藏印记;后入清代皇族撒播,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䜣一切,并由其孙溥伟、溥儒承继;溥儒为筹措亲丧费用,将此帖囤积居奇;张伯驹以巨金购得,1956 年捐献给国家。
71
王珣《伯远帖》卷
晋 故宫博物院
王珣(349 年-400 年)是东晋书法家王导之孙,“书圣”王羲之的远房侄子,从小潜移默化操练书法。晋孝武帝在位期间(372-396 年),谢氏宗族中谢玄、谢安是其时的权臣,王珣作为谢家的女婿,官场颇受庇佑,宦途一往无前。后来王谢二族交恶,谢安想将王珣调至江西南昌任豫章太守,赶出国都南京。王珣心中非常抑郁,写信给其时任临海(今浙江台州)太守的堂兄弟王穆(字伯远),向他倾吐自己心中愤激和不满。这便是《伯远帖》的由来。
此帖撒播有序,从前北宋内府保藏,原有宋徽宗赵佶题签和宋代章清题跋,但已在明清之际被人割去;后通过明清时期民间保藏家递藏,清乾隆十一年(1746 年)收入清内府保藏。1911 年今后至 1924 年溥仪出宫从前,《伯远帖》曾藏在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寿康宫;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将此帖带出宫,后流散在外。1951 年从香港购回,交故宫博物院保藏。
72
冯承素摹王羲之《兰亭序》卷
唐 故宫博物院
唐太宗李世民(599 年-649 年)深爱王羲之书法,得《兰亭序》真迹,奉为至宝,命朝中善书法者摹拓数本,广赐王公大臣,冯承素版便是临摹本之一。在传世摹本中最为精巧,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态骨秀的艺术风神,挨近原迹的唐摹本;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在临写的特征,摹临结合。
前隔水有“唐摹兰亭”四字标题,引首乾隆题“晋唐心印”四字。后纸有宋至明20家题跋、观款,钤鉴藏印 180 余方。其撒播通过,依据各题跋、印记和记载,大致通过南宋高宗赵构、理宗赵昀内府、驸马都尉杨镇,元书法家郭天锡,明内府、戏剧作家王济、保藏家项元汴(字子京,号墨林),清乾隆内府等。
73
欧阳询《梦奠帖》卷
唐 辽宁省博物馆
《梦奠帖》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557年-641 年)晚年发明的,估测写于贞观初年(627-640 年),是欧阳询行书成果的高峰。欧阳询是忠诚的释教徒,深受释教思维的影响,晚年时期感叹生老无常、善恶有报,依据《礼记·檀弓上》中记载的孔子临终前的梦境发明《梦奠帖》。释文以“仲尼梦奠”开端,共七十八字,体方而笔圆,妩媚而刚毅;内容有释教无常、报应之意。
卷后有宋末元初画家赵孟頫、元代书法家郭天锡及明代重臣杨士奇、清代诗人王鸿绪等许多题跋,皆赞赏至极。此卷撒播有绪,南宋归内府保藏,元至元廿七年郭天锡购得,明时归杨士奇,后为保藏家项子京所得,清时康熙皇帝的近臣高士奇从昆山“传是楼”购得,后为清内府秘藏。
74
国诠《善见律》卷
唐 故宫博物院藏
这份著作写于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廿二年(648 年)。唐代从帝王将相到平民百姓,皆笃信佛法,所以有着很多的经文需求,在印刷术不行兴旺的年代多手抄经文,便有“经生”职位的存在。经生国诠奉敕手抄小乘释教律部重要经典《善见律》,四千四百多字,一笔不苟,规整匀净。
今天所见唐人写经首要为百年前敦煌藏经洞发现,多出民间写手,且断烂残损;此卷是皇家珍品,千年传世,首尾齐全。它曾入南宋内府,钤有高宗“绍兴”、理宗“缉熙殿宝”二玺;元代曾归书法家赵孟頫、皇姊祥哥剌吉两大藏家;明代华夏、董其昌及清康熙年工部尚书王鸿绪曾藏;入清宫后著录于《秘殿珠林续编》。卷后宋末元初画家赵孟頫、冯子振、赵岩、邢侗、董其昌等我们的题跋相互辉映,为之增重不少。
75
怀素《苦笋帖》卷
唐 上海博物馆
《苦笋帖》是唐代和尚怀素(737年-799 年)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全篇连同名字只要 14 个字:“苦笋及茗反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意思是:“苦笋和茗茶两种物品反常佳美,那就请直接送来吧。怀素敬上。”文字虽少,书法俊健,墨彩如新,是可考的最早的与茶有关的佛门书法,也是禅茶一味的产品。苦笋与茶的性状,同佛道中人有许多相通的当地,怀素通过书法充沛体现了茶与禅的种种缘分。
从前北宋宣和、南宋绍兴内府、元欧阳玄、明项元汴、清书画鉴赏家安岐鉴藏,乾隆时曾入清内府,后又为清朝闻名书法家爱新觉罗·永瑆、和硕恭亲王奕䜣及其子爱新觉罗·载滢等人递藏,均钤有印记。
76
杜牧《张好好诗》卷
唐 故宫博物院
《张好好诗》大约成于唐文宗大和九年(835 年),是唐代诗人杜牧(803 年-852 年)所作五言古诗。诗的内容是对其时一位才调杰出,但终身遭受非常不幸的歌妓张好好标明同情之意,并借此发挥作者的慨叹之情。据载,大和三年(829 年),杜牧初遇张好好时,她是一个年仅十三、能歌善舞的女子;数年后又遇张好好时,她已是一个千锤百炼的女子了。杜牧思念当年,慨叹今天,所以就有了这一卷“感旧伤怀”的长歌《张好好诗》。共四十八行,每行八字不等,书法笔势放纵,风格雄健。
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御府的诸玺印,保存着北宋内府装潢款式。兹后曾递藏于南宋晚期权相贾似道、明朝保藏家项子京等人,乾隆年间入藏内府。卷后元人诸跋尾,是从唐赵模书“千字文”后移来。该卷曾被清逊帝溥仪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后归张伯驹一切,1956 年张伯驹将其捐赠给国家。
77
唐人《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
唐 辽宁省博物馆
这份书法著作完结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 年),又叫《万岁通天帖》,是武则天(624 年-705 年)命宫中画师勾填王羲之、王献之及其族员墨迹的唐摹本,共七人十帖该帖勾填完毕后,本来又退还给王方庆;惋惜原十卷早已亡佚,现仅存此勾摹本。以勾摹之精,出处详明而倍受重视,为后世研讨东晋书法供给了牢靠的依据。
卷有宋岳珂(岳飞之孙)题跋中记叙本帖始末,又有元诗文家张雨,明书法家文徵明、明书画家董其昌等人题跋。钤有宋元明清许多保藏印记。后入清内府秘藏。在撒播过程中,曾两次遭火劫,一次是明代无锡华氏真赏斋大火,再次是清乾隆年间清宫失火,犹存火烧痕迹。重装后次第有所改变,致无法通读,至今犹袭未变。
78
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帖》卷
五代 故宫博物院
此帖书于后汉乾祐元年(948 年),是唐末五代时期官员、书法家杨凝式(873 年-954 年)草书代表作之一,内容是记叙古代医学上一种健身的按摩法,文体近似口诀。杨凝式精于道教摄生,写此书法时高寿 76 岁;从华阳焦上人尊师处得此口诀,乾祐元年冬残腊暮,在纸本上写下。笔法劲逸,转侧多变。
有宋、元、明、清人的落款及释文、题跋、印鉴。后纸有宋米友仁(米芾之子)、元散曲家商挺、明末清初作家张孝思题记及无名氏行书释文 5 行。卷前右下角有明保藏家项元汴“摩”字编号。卷前后及隔水上钤有宋“绍兴”、“内府书印”,明朝初年重臣杨士奇、明代绘画家陈淳、明代保藏家项元汴,明末清初作家张孝思、清内府等鉴藏印。此卷最早为宋高宗内府之物,后入南宋晚期权相贾似道手中,至明代从前“江阴葛惟善保藏”(都穆《涵义编》),《清河书画舫》又称“郡人王氏所藏”,明代为闻名鉴赏家项元汴一切,至清代乾隆时进入内府。
79
林逋《自书诗》卷
宋 故宫博物院
此著作写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 年),是诗人林逋(967 年-1028 年)归隐西湖孤山时所作。林逋满腹才调,很多人劝他出山当官,都被他婉言谢绝;他不汲汲于功名富贵,只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据卷上内容所记,《自书诗》是林逋应友人之请所写。诗友丁君,从沂前往福建,途经杭州,景仰看望林逋、沟通诗词,将自己的诗作呈给林逋看后约请林逋作诗几首。林逋虽在病中,因为丁君远道而来,不好意思拒绝,便写了这卷诗稿赠他,并注明晰时刻、地址。共5首诗,除第2首是五言诗外,其他均为七言诗。书体瘦劲、秀逸,笔法厚重,品格绰丽。
北宋元祐四年(1089 年),“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一的大文人苏轼到杭州作刺史,见林逋墨迹,为之动容,在卷后书七言诗《书和靖林处士诗后》,为稀有的苏轼传世佳作之一;两段名人书法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后纸有乾隆皇帝用苏轼原韵五题御制诗题记二则,又有明保藏家王世贞等人题跋。钤有“济阴文府”,清王鸿绪、清内府等鉴藏印。
80
蔡襄《自书诗》卷
宋 故宫博物院
北宋皇祐二年(1050 年),北宋官员、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蔡襄(1012 年-1067 年)罢福建转运使,召还汴京修起居注,遂从福州一路北行,历时半年多。沿途见闻有感于怀者,皆成诗章,此卷所书五言、七言诗 11 首便是。书写时刻当在诗成之后不久,蔡襄时年约 40 岁。
个人诗稿,无意求工,故笔致潇洒流通,点画悠扬精巧,充沛展现了蔡襄中年清健圆润的书风特征与纯熟的功力。卷尾有宋、元、明、清及近代共 13 家题跋。本幅第三首诗题下有小字批语“此一篇极有古人风格”,北宋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杨时的题跋称,批语是欧阳修所书。鉴藏印记:“贾似道印”、“悦生”、“贾似道图书子后代孙永保之”、“武岳王图书”、“管延枝印”以及梁清标、清嘉庆内府诸印。
81
文彦博《三帖卷》
宋 故宫博物院
《三帖卷》约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年间(1078 年-1085 年),是北宋闻名政治家、书法家文彦博(1006 年-1097 年)任职河南府时写的公文批语,是一种正式的工作文书。此卷共三帖(护葬、定将、汴河)联装,中心有宋印骑缝,可推断宋时原装即此。三帖内容均是公务,《护葬帖》是关于郧王葬礼组织,《定将帖》是有关监河官员调集,《汴河帖》以元丰新旧党争为布景议论汴河通行问题。文彦博历仕仁、英、神、哲四朝,出将入相五十年,被世人视为一代贤相。
文彦博书迹世所稀有,远学“二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近师颜真卿、杨凝式等。全帖通篇率性挥毫,用笔爽健清劲,将篆籀(zhòu)笔意融入行草,墨色枯湿亦改变激烈。吴荣光《辛丑销夏记》有著录,但诸家藏印与荣郡王一跋均失载。
82
韩琦《行楷信札卷》
宋 贵州省博物馆
《行楷信札卷》是北宋政治家、词人韩琦(1008 年-1075 年)手书的楷书墨迹。此《札卷》为二通,前札系韩琦请欧阳修为自己新建的昼锦堂作文,即《乞欧阳修记书锦堂札》,欧阳公此文为后世传扬的《昼锦堂记》;此札为后札,即《记成谢欧阳修札》,又称《信宿帖》,是韩琦感谢欧阳修为其作《昼锦堂记》的谢启。文人世志同道合,以文会友,文词来往,不亦乐乎。
此卷撒播近千年,几经曲折,曾保藏于清宫,著录于《石渠宝笈》之中。有十四位文人的十三段题跋,比如蔡景行、元末书法家泰不华、清代史学家高士奇等历代名人题跋。据载朱熹也曾在此卷上有跋,惜已不存。
83
王安石《楞严经旨要》卷
宋 上海博物馆
此卷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 年),是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维家、改革家王安石(1021 年-1086 年)所书,摘抄《楞严经》中《观世音发妙耳门》一节。王安石终身起崎岖伏,也幸有佛法可作依怙;他从青年时期开端就倾慕佛禅、精研佛典,而且特别偏心《楞严经》。元丰八年,王安石第2次罢相,归隐在南京半山园,和门人弟子一同过着著书立说、学佛参禅的日子;在此期间,他的妹夫沈季长送来一本《楞严经》,王安石便亲身校刊其文字,并书写了这卷《楞严经旨要》。正书中心有行书,淡墨疾书,笔画清劲,虽行次严密,稀有空白,然无缤纷之感。其用笔似不经意,却有闲和萧散之韵。
王安石的墨迹传世很少,评书者尤注目于此卷,论析详细。卷后有宋末元初官员牟献之、元末明初画家王蒙、明保藏家项元汴等人题跋。从前元陈惟寅、明项元汴,清书画鉴藏家安岐、官员曹溶等人保藏。文物保藏家王南屏、房淑嫣于 1985 年将此书法著作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84
黄庭坚《诸上座》卷
宋 故宫博物院
此卷大约写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 年),是北宋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1045 年-1105 年)为友人李任道录写的五代金陵和尚文益的《语录》,全文系佛家禅语。黄庭坚非常欣赏李任道,从前赋诗赞赏李任道,李氏尽管是一介布衣,却品格高尚,从不与尘俗之人同流。元符元年(1098 年),黄庭坚被贬到戎州,后与同僚一同游赏锁江亭,缓解抑郁;结交李氏,甚是欢心;文人雅聚,吟诗歌赋,茶酒人生。
北宋时期禅宗昌盛,文人多受其影响,黄庭坚的书文发明相同带有这种倾向。《诸上座》卷师法唐代和尚怀素狂草体,笔意纵横,气势苍浑宏伟,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谨,尤能显现出版者悬腕摄锋运笔的高明书艺。
卷前后及隔水上钤宋“内府书印”、“绍兴”、“悦生”,元“危素私印”及明书法家李应祯、明末清初篆刻家周亮工,清保藏家孙承泽、近代保藏家张伯驹等诸家鉴藏印。此帖初藏南宋高宗内府,后归南宋晚期权相贾似道,明代递藏于李应祯、周亮工处,清初藏孙承泽砚山斋,后归清康熙年工部尚书王鸿绪,乾隆时收入内府,民国初流出宫外,为张伯驹先生所得,后捐献给政府。
85
米芾《苕溪诗》卷
宋 故宫博物院
《苕溪诗》卷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 年),书法家、画家米芾(1051 年-1107 年)时年 38 岁。米芾即将从无锡去往苕溪,戏作苕溪诗呈给朋友们,并在卷首写下“松竹留因夏,锡山去为秋”阐明脱离缘由。他因喜爱无锡夏天的夸姣松竹,所以在无锡逗留;现在为了领会秋天的美景,将前往苕溪遍赏溪山。自撰诗六首,宗法颜真卿又自出新意;字如其人,洒脱天然、豪放不羁,改变有致、逸趣盎然。
卷后有其子米友仁跋、明李东阳题,卷前右下角有项元汴《千字文》“独”字编号。钤宋“睿思殿印”、“绍兴”、元“鲜于”、“白几印章”、明陆完、吴宽、项元汴、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诸藏印。
此卷原藏清宫内府,溥仪出宫时携带到东北,后丢失在民间。1964年由故宫博物院保藏。其时“念”、“养心功”、“不厌”六字为人撕去,又半损“载酒”二字,少损“岂”、“觉”、“冥”三字,原有李东阳篆书大字引首和卷末项元汴题记,也都失掉。后重裱时本幅依据未损前的相片将缺字补全,但东阳篆书和项元汴题记,已无所依,只能从缺。
86
赵佶《草书千字文》卷
宋 辽宁省博物馆
此卷作于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 年),是宋徽宗赵佶(1082 年-1135 年)40 岁书法大成时之作。横 1172 厘米,无一接缝;云龙纹生动规整,犹留唐人遗韵,对研讨宋代造纸技能弥足宝贵。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命人从王羲之著作中挑出一千个不同的字,命文学侍从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将这一千字撰写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启蒙读物,即《千字文》。宋徽宗在书法上有较高的造就,除本身发明瘦金体外,也喜爱书写《千字文》,终身写了多卷。现存有两件,其间一件是他 22 岁时发明的《瘦金书千字文》,现藏上海博物馆;另一件,便是该作《草书千字文》。
宋朝时,这份书法著作藏于御府;著作面世不过 5 年,北宋消亡,该作被金人掳走,藏于金兴旺内府;后来流入南宋权相贾似道手中。明朝时期,先藏于晋王府,后被项子京所得。清初被藏书家、文学家梁清标所藏,后为近代壮涛阁诸家递藏,并载之著录。
87
宋拓西岳华山庙碑册(华阴本)
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份拓本大约成于南宋后期,宋、元之间;所拓内容是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 年),在今陕西华阴树立的华山庙碑上的文字。石碑书法精巧,碑铭末有“书佐新丰郭香察书”名款;碑铭记叙历朝帝王封禅祭六合的祀典和当朝弘农太守袁逢掌管重修庙碑的通过。宋末元初碑已毁,传世拓本稀有,可信者有四,此为其间之一,另三别离为长垣本、四明本、顺德本。华阴本浓墨精拓,附页存题跋、观款 230 余条。拓本撒播有序,有朱锡庚跋详叙《华山碑》可考证。
明代藏于华州东肇商(字云驹)、东荫商(字云雏)兄弟家,明天启元年(1621 年)归华州郭宗昌,清顺治元年(1644 年)由华州王弘撰保藏。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 年),上海黄文莲得于安徽歙县;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 年),黄文莲赠予大兴朱筠;清道光十六年(1836 年),长乐梁章钜在北京与洋商争购;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入端方宝华盦,后归崇德吴乃琛保藏;1959 年,归故宫博物院保藏。
88
明曹全碑初拓本(“因”字不损本)
明 上海博物馆
这份拓本大约成于明初,所拓内容是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 年)年立的曹全碑上的文字。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又叫《曹景完碑》,是东汉王敞等人为郃阳令曹全纪功颂德而立。在秦朝从前战役缤纷,各国丧葬文明皆有不同,无立碑风俗;到秦朝,秦始皇以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百年后需求向后人显示功劳,因此敞开了立碑丰功的先河;到汉朝,一致汉字,立碑也在这时盛行。明万历初年,曹全碑在陕西省郃县旧城出土,因曾埋于渭水沙碛中,未经风雨的剥蚀,字画无缺;万历末年,石碑遭到暴风折断的树干重压,致使碑体开裂。1957年移存于陕西省西安碑林博物馆,已有较多损泐。
据沈树镛《汉石经室金石跋尾》所记,此碑出土时开端拓本“因”字未损,但此拓本很少见。相传在明末时碑石中止,亦有人以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 年)后开裂,一般人们所见到的多为中止后之拓本。此为沈树镛旧藏“因”字未损本。现在存世有二,别离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
89
唐写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
唐 故宫博物院
这份著作成于神龙二年(706 年)左右,吴彩鸾写本,王仁煦撰。初制于唐天宝、重装于宋宣和、揭裱于明洪武年间。魏晋六朝以来,开端重视文字乐律;特别是文学的开展,辞赋逐步变成骈文,连续发生系列的韵书专著。隋仁寿元年(601 年),颜之推、陆法言等撰成《切韵》一书。王仁煦在原基础上进一步收拾增订而成《刊谬补缺切韵》,除对《切韵》加以刊正、补注义训外,还对本字俗体等加以剖析,增收文字,另增立两韵,并注明《切韵》与其他韵书分韵的异同,可供了解其分韵梗概和联系等。
卷首、末钤宋宣和及清乾隆帝诸玺。卷末有明初闻名文学家宋濂跋。此书由宋内府递归清内府,清亡时被溥仪盗携出宫,流落民间。1947 年复为故宫博物院购得,仍无缺无缺。与各书著录对比,宋徽宗泥金题签已佚,宣和 7 玺存 4,本幅上加钤了乾隆帝诸玺。欲得《切韵》原貌,唯赖此全本,一同还可赏其书法,考其纸墨装潢,可谓稀世之珍。
90
北宋刻开珍宝本《阿惟越致经》(1卷)
宋 我国国家图书馆
《开珍宝》是我国榜首部刻本释教大藏经,是历代汉文雕版大藏经之祖。北宋初期,朝廷对释教采纳维护方针。宋太祖赵匡胤(927 年-976 年)建国后,立刻废止后周世宗的毁佛诏令,复兴释教,并派遣使者西行求佛法。宋太祖开宝四年(971 年)命人雕造佛经全藏,至太宗和平兴国八年(983 年)乐成;因始刻于开宝时,后世遂称《开珍宝》。
北宋末年,金兵攻破东京汴梁,在城表里大举抢掠,北宋政府保藏的典籍书板,包含佛经道藏,或被金兵焚毁,或为捆载北去;保藏《开珍宝》经板的显圣寺亦被金兵纵火焚毁,《开珍宝》经板从此不知下落。全藏本已无传,此卷是至今保存极为无缺版,可为比较今天撒播的译著供给重要参照。
据方广锠、李际宁编《开宝遗珍》著录,海表里现在仅山西省博物馆、我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我国释教协会图文馆等八家公藏组织保存十二卷,还有部分残片,吉光片羽,弥足宝贵。
91
北宋刻本《范仲淹文集》(30卷)
宋 我国国家图书馆
这份宋刻本大约成于北宋,仁宗皇祐五年(1054 年)之后,宋钦宗(1100 年)之前;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989-1052 年)的诗文集,是现存最早的范集传本,也是宋版书之模范。
范仲淹的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他倡议的“先全国之忧而忧,后全国之乐而乐”思维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范仲淹谢世两年后,范氏诸子开端收拾范仲淹遗稿,期冀能将范仲淹的诗词文赋代代相传。宋代雕版印刷兴旺,较唐代更重视版式、书法,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早在明代,宋刻本已有“寸纸寸金”之说。现传世卷二至二十为宋刻本来(苏轼的序和卷一丢失),间有抄配。
这份刻本一向是范氏后代传递,民国后此书散出,为闻名藏书家傅增湘所得。原缺序目及卷一,傅氏依乾道本按此书行格字数抄补配入。1984 年,中华书局影印,编入《古逸丛书三编》。
绘画:92-111
92
展子虔《游春图》卷
隋 北京故宫博物院
隋朝画家展子虔发明的绘画著作,绢本、青绿设色。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该图入清后一向被保藏于清内府。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
该幅名画在末代皇帝溥仪出逃时流落东北民间,终究由张伯驹转让给了故宫博物院。
93
韩滉《五牛图》卷
唐 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画作是唐朝韩滉发明的黄麻纸本设色画。相传为韩滉在出游时目击田间耕牛图景所画,韩滉看到几头耕牛在垂头食草,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逍遥自得。韩滉遂命侍从取出纸笔,聚精会神地速写出一幅幅耕牛图景。后通过修正,总算绘出状貌各异的五头牛。
画卷上无作者名款,在拖尾的后纸上有赵孟頫、弘历、金农等自元及明至清十四家题记。《清河书画舫》《珊瑚网》《郁氏书画题跋记》《石渠宝笈续篇》等书均有著录。乾隆在画中的题诗是“一牛络首四牛间,弘景高情幻想间;舐龁讵唯夸曲肖,要因问喘识民艰”。
该画作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被劫出国外,然后被香港企业家吴蘅孙买下,在濒临破产时忍痛出售,后被国家以 6 万港币回收。名画尽管回归祖国,但画面伤痕累累,所以被送到故宫博物院进行修正,2021 年才对外展出。
94
周昉《挥扇仕女图》卷
唐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家周昉身世于豪门显宦,因此,他关于贵族阶级的日子非常了解。其仕女画不以烈女、贤妇、仙女等为体现目标,而是取材于现实日子中贵族妇女的行乐活动,具有激烈的年代感,体现了中晚唐时期大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
该卷虽不以任何前史故事为蓝本,但却用了“秋风纨扇”这个意象。汉成帝时期,美貌的赵飞燕进入宫中,规矩娇丽的表面让汉成帝刘骜非常倾慕,有人宠爱便有人失宠,班婕妤便茕居在长信宫中,因为深感境况的困难与苍凉,借扇作了一首《怨歌行》。“秋风纨扇”就来源于此。她将自己比作纨扇。描绘自己现在的悲惨与失望。
该卷是一件撒播有绪的著作,从《珊瑚网》记载里的《唐周昉仕女图》,详细地记载了仕女的人数,动作神态、服装颜色等等。1953年故宫博物院绘画馆开幕时,这幅画摆设出来。详细地把原画的情节和书中的记载对照了一下,证明晰这幅图便是书中记载的《唐周昉仕女图》。
95
孙位《高逸图》卷
唐 上海博物馆
此卷为孙位所作,又叫《竹林七贤图》。这幅图所描绘的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故事。唐朝安史之乱后,上层修建频败、一蹶不振,艺术的发明驱动力较低,而宗教的虐待又阻碍了寺庙的建造。故文人们为逃避现实又像当年的“竹林七贤”那样从酒、音乐、文学、宗教和哲学中寻求摆脱,故呈现了相似此卷的逸品。
孙位是唐末书画家,后改名遇,客籍会稽(今浙江绍兴),故又号会稽山人。唐僖宗广明元年底(881 年头),黄巢入长安,他自长安入蜀,居成都。孙位擅画人物、鬼神、松石、墨竹以及宗教人物,龙水尤为闻名。
《高逸图》卷后有明朝司马通伯的题跋,图上钤有北宋内府“宣”“和”、“政”、“和”朱文连珠印记,“御书”、“政和”、“宣和”、“睿思东阁”、双龙朱文印记,并有清梁清标、清内府保藏印记。
此图在北宋晚期移入宣和内府,成为与世隔绝的皇家保藏。末代皇帝溥仪在出逃时将该卷带出后流落文物商场,被北京画商靳伯声收入囊中。1955 年,上海博物馆筹备委员会通过细致证明,承认此卷为孙位仅有传世画作,向上海市政府请求购藏。该卷因此到了上海博物馆。
96
王齐翰《勘书图》卷
五代 南京大学
《勘书图》是五代南唐画家王齐翰发明的绢本设色画,此图绘一文士勘书之暇挑耳自娱的情形。
南唐后期形成了前期消沉的人文主义思维,五代的人物画,在体裁方面有了显着的改变。一变前期的前史人物、释道人物和宫中贵人,而以士大夫为首要的描绘目标,该卷为此期人物画的代表。
赵佶在该图右上角用瘦金体书上“勘书图”字,又在画的左边题有“王齐翰妙笔”。清末民初,美籍加拿大人福开森保藏过该图,后他将其捐赠给金陵大学,金陵大学在 1952 年并入南京大学,该图现保藏于南京大学。
97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卷
五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卷为五代周文矩所作。该卷描画南唐中主李璟与其弟会棋的情形。在君王的支撑和带动下,该时期绘画艺术蓬勃开展,一时名家辈出,中后期君王还经常招集绘画名手,给君臣皇族的宴饮赋诗等活动画图作纪,《重屏会棋图》便归于这类描绘帝王闲居吃苦的写实之作。
《重屏会棋图》完结今后,周文矩随即将它上呈给了中宗李璟,后来,中宗李璟病亡,他的儿子后主李煜即位,将《重屏会棋图》藏在了皇宫书画库内,好好保存。北宋时期,宋徽宗得到《重屏会棋图》后,视若珍宝,把它放置在宣和内府里,命人严加保存。现存的是撒播下来的摹本,被保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
该图无名款,只要“政和”“宣和”印玺,以证明为北宋赵佶内府所藏。
98
胡瓌《卓歇图》卷
五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卷作者是五代胡瓌,胡瓌为山后契丹乌索固部落人。随李克用(856-908 年)入华夏,久居范阳(治今河北涿县),生卒年不详。擅写北方游牧民族牧马、驰猎等日子,穹庐什器、射猎部下,纤悉描述备尽;尤工画马,骨骼体状生动有神。
这幅《卓歇图》,从画面上看,体现了南宋青鸟使随金朝官僚出猎时小歇的情形。南宋初期,宋廷为绥靖和蔼或探听情报,很多派使团出使金国。入金后,按女真风习,必定将汉族儒士的右衽服改为左衽,而且要先随女真头目出猎数日后,方可协商政事。该作是史实性的人马画,惜无题记,难知其详细的前史故实。
该图引首有清代张照书“番部卓歇图”五字和乾隆皇帝题写的“卓歇歌”三字,后幅有元代王时,清代高士奇、张照的后记。改卷从前被《石果宝笈续编》著录,明代鉴藏家张丑在《清河书画舫》里说:“绢本胡番部卓歇图,污垢决裂,神彩如生,明昌秘物也,今在韩氏。”清初画卷落到高士奇手里的时分,绢素现已碎裂得很凶猛,通过了一次重装,后来为清宫所保藏,解放后藏故宫博物院。
99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
五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所作,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局面。关于《韩熙载夜宴图》的制作,有说法为:韩熙载出自豪门,才干出众。眼看南唐政治每况愈下,自己却无力拯救,因此“耻为之相,故以声色晦之”。后主李煜很想重用韩熙载,却闻其“放意杯酒间,竭其材,致文娱殆百数以自污”,所以命顾闳中夜间遣至韩熙载府第,偷看韩熙载行乐的每一个局面,想借以图像劝说韩熙载中止夜夜歌舞升平的放纵日子。
宋代摹本在南宋时曾被内府保藏,撒播至清代雍乾时期再次被收入宫禁之中。溥仪被逐出故宫时将其携出,二战完毕后又流入民间。后来被近代绘画家张大千重金将其买下,喜爱有嘉。后来他将画带到香港,以很低的价格转让给祖国大陆,使珍宝得以重归故宫。
100
卫贤《高士图》轴
五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代画家卫贤,生卒年不详,活泼于南唐后主李煜朝(961-975 年),为内廷供奉。初师尹继昭,后吃苦不倦,执学吴道子。善于楼观殿字、盘车水磨,能按份额“折算无差”,透视正确,构图谨慎,描写精密,无俗匠气,见胜于时,被称为唐五代榜首能手。
此图描绘的是汉代山人梁鸿和其妻孟光“相敬如宾,相敬如宾”的故事。据传梁鸿年少孤贫时不与别人共食,有一次他的邻居先做好饭后,叫他用热锅煮饭,省些费事,他却答复:“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遂平息了灶火从头点燃。成年后饱览多通,娶同县女孟光,容颜丑恶而颇有涵养贤德。配偶共入霸陵山中咏诗书弹琴以自娱,后章帝闻其名欲召之,梁鸿又隐姓埋名。每归,孟光为他具食,总是相敬如宾送上,以示爱戴。梁鸿感之,遂居家悉心闭户著书。梁鸿字伯鸾,所以此图又叫《梁伯鸾图》。
该画作宋代藏于内府,清乾隆朝入内府,清亡后散入民间,商贾几经易手后售与北平伦池斋主人靳伯声,后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保藏。
(未完待续)
图片 | 董译夫等
排版 | 小谢
规划 | 子彤
相关推荐